春节期间购买礼品走亲访友是我国传统习俗,然而在农村一些地区,部分商家仿冒名牌、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,山寨礼品和“三无”产品屡禁不止,不仅扰乱市场秩序、损害消费者权益,也使心意打了折扣。
近年来,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不少整治措施,取得了积极成效,但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。山寨礼品横行农村市场,深层次原因是多方面的,既反映出消费者品牌意识缺失,也说明责任主体法律意识淡漠。农村地域辽阔,商超网点分散,给监管和整治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。持续整治假冒伪劣商品,需要从长计议,从规范渠道和商品溯源两方面共同发力,多部门联动,形成协同治理效应。
首先,要规范商品渠道,管住源头。虽然近年来农村电商和连锁超市加速布局,但在一些偏远地区,没有正规运营资质的小超市、小商店仍然大量存在,由于价格较为低廉,其消费群体覆盖面较广。为了降低成本,这些不规范的小超市往往与黑作坊、三无生产厂家合作,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。在农村,零售与流通业工作人员相对缺乏法律意识,对商品质量和进货渠道不甚关心。从这个层面看,必须规范农村商超布局,下大力气持续整治没有运营资质的黑超市,使商品进货渠道透明化。
其次,要建立溯源机制,反向追查。当前,“食品溯源码”已经开始在全国多地推广普及。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大行其道,来路不明是一大原因,出现问题难以找到责任主体。对此,农村地区应加快建立包括集中收集、追溯、跟踪等制度在内的食品监管体系。对于所有流入农村市场的商品,尽快建立溯源机制,明确生产、流通责任,对全链条规范运营起到有效约束作用。
眼下,消费持续复苏回暖,农村地区市场广阔,蕴藏着巨大潜力。农村消费者期待物美价廉的商品,而绝不是假冒伪劣产品,农村也不应成为假货集散地。要持续加大惩处力度,提升农村商品与服务供给质量,改善农村消费品质,满足农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。